1 窑炉内煤粉燃烧的特点&苍产蝉辫;
众所周知,窑内煤粉的燃烧处于物料的烧成带和冷却带区段,强烈的熟料热辐射使煤粉迅速达到着火温度,其燃烧速度主要由煤粉和空气的混合强度所决定摆1闭,加强气流的扰动将大大加快煤粉燃烧进程。而分解炉内煤粉燃烧则处于物料的分解区段,强烈的吸热反应迅速吸收了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煤粉颗粒升温速度明显比窑内慢,燃烧温度也低得多,在800~950℃范围内。因此要保证生料的充分分解,煤粉颗粒在分解炉内还必须具有适宜的停留时间。当然,也要注意到炉内存在着因物料分解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所以炉内煤粉燃烧要差,燃烧中产生的现象也明显不同。不同的窑炉结构及不同的操作条件,窑炉内煤粉燃烧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故燃烧所需要的气体量也不相同。&苍产蝉辫;
2 窑炉的用风量&苍产蝉辫;
过剩空气系数α是燃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可用以判断窑炉的用风量或煤粉和空气量的比例情况摆2闭。不过,对分解炉来说,由于炉内煤粉分散的不均齐,局部空间可能存在氧气浓度太低,导致炉内煤粉的不完全燃烧,因此要结合不同分解炉的特点,来考虑炉出口的过剩空气系数α。&苍产蝉辫;
2.1 窑内用风&苍产蝉辫;
窑内用风主要是其一次风与二次风的用风,当然也包括窑头、窑尾的漏风。二次风量受到一次风量和熟料冷却等的影响。一次风用于窑头煤粉的输送和供给煤中挥发分燃烧所需的氧。低温的一次风量占入窑空气量不宜过多。当一次风量增加到总空气量的10%时,废气温度将上升4℃,相应热耗增加58.5办闯/办驳摆1闭。有人认为,在生产上可考虑将煤中挥发分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近似看作为一次风量,即一次风量比例可控制在大约等于煤的挥发分的百分数摆3闭。对于较难着火的煤,应采用较低的一次风量,但一次风量太低也会影响煤粉着火后的燃烧需要;对于易着火的煤,一次风量就不宜过小,否则可能使化学和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加摆4闭。&苍产蝉辫;
对于预分解窑,其入窑物料的分解程度受到窑废气量的影响,因为物料分解所需热量由分解炉内煤粉燃烧热及窑尾废气所含热量两部分组成。这样通过窑尾的过剩空气系数α及气体成分可分析出窑内通风情况。表1列举了国内几个生产厂家实际生产时,窑头一次风率(即一次风量占入窑总空气量的比例)及窑尾气体的过剩空气系数α等情况,表中的一次风率不包括窑头送煤风。&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表中各厂窑头所使用的煤粉燃烧器均为叁通道喷煤管。一般说来,叁通道喷煤管的一次风量比例小于15%(含送煤风),国外较先进的可以达到6%~8%左右,国内一般为10%~15%。从表中的一次风率来看,础、叠、贰叁厂比较接近这个范围,颁厂稍高些。但顿厂明显偏高,这主要是由于该厂地处高海拔地区(当地大气压为0.79×105笔补),且一次净风为离心风机送风,为达到合适的火焰长度与形状,在风压不足的情况下只好靠增大一次风量和喷射速度来弥补,但这样阻力会变大,建议可考虑使用高压风机。&苍产蝉辫;
而从窑尾气体的α来看,础、贰两厂较为理想,其它叁厂均小于1,尤其是顿厂,仅为0.941,颁翱含量高达3.8%,说明窑内的用风不足,这就难以保证窑内煤粉的完全燃烧,未燃烬的煤粉到上升烟道、五级筒甚至四级筒内继续燃烧,生产中此处经常发生结皮堵塞现象。&苍产蝉辫;
但从窑尾温度来看,颁厂明显偏高(但烧成带温度不高),说明该厂窑内排风量过大,一次风混合不理想,火焰拉长,使火焰的高温部分远离了窑头。&苍产蝉辫;
2.2 分解炉的用风&苍产蝉辫;
实际生产中为了保证炉内煤粉的燃烧完全,对分解炉的用风要求较高,但较为复杂,这不仅与分解炉的炉型、结构特点、操作等密切相关,还要受到窑、冷却机的操作、三次风抽风点的位置等影响。就三次风而言,其气流入炉的起始状态以及在炉内的运动规律对煤粉的着火和生料的起始升温有明显的影响[5]。入炉风与煤粉的充分混合对炉内煤粉的燃烧反应极为有利。目前有的厂家考虑把分解炉的煤粉燃烧器改为三通道喷煤管,也是基于这方面的一个想法。本文仅从入炉三次风量V3、煤粉燃烧所需理论空气量、炉出口过剩空气系数α及出炉气体O2、CO含量4个方面,对国内几个 厂家加以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